人到中年,好好的夫妻怎么就成了室友

人到中年,好好的夫妻怎么就成了室友

最近,《再见爱人4》播出,节目里的杨子和黄圣依夫妇引发热议。不少观众感慨,杨子和黄圣依相比一对夫妻,更像工作搭子。

其实不止是明星,这些年,普通人到中年后不要说没约会、不浪漫,连分床睡、无交流都快成了标配。

怎么人到中年,好好的夫妻就成了室友呢?

不止中国,全世界都一样

其实,这不是你的错觉,而是真实正在发生的事情。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教授实验室发布的《“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调查结果报告》,婚龄在10~15年的参与者报告的婚姻稳定性和质量都处于最低水平[1]。

无独有偶,美国一份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招募了522对新婚夫妇,结果发现他们的婚姻质量在前五年会迅速下降,甚至到了8年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2]。

与此同时,夫妻之间“分床睡”似乎也成了潮流。从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就可见一斑:在2001-2016年之间,搜索“分床睡”得到的结果大多是育儿频道,而近几年,“分床睡”已经成了两性频道的常客。

甚至在国外,还出现了类似于LAT(Live Apart Together)这种专门描述分床/分居夫妻的词汇,在美国23-70岁的成年人中,约有35%的伴侣选择不住在一起[3]。

相对应的,分床睡风潮带来的还有夫妻之间性生活的减少。发表在《性行为文献》的一项涵盖了26620位美国人的调查研究表明,在从1989到2014年的25年间,美国成年人每年的性生活次数大幅下滑,而“罪魁祸首”之一就是已婚美国人的性生活频率出现了大幅下滑[4]。

当然了,就更不用提日常生活中的“小心思”、“小浪漫”了,无论是如今的广告传媒还是日常生活中,甜蜜的恋爱情侣总是以年轻人的形象出现,要是在高档餐厅里见到一对中年男女耳鬓厮磨,或者是旅行团中互动频频,外人恨不得还要议论两句“噶姘头”。

而中年夫妻在婚姻中的感受同样如此,近年来有多份研究对各国夫妻的婚姻状况进行调查,其中无一例外地报告说已婚女性在结婚后感受到的激情正在慢慢消退[5]。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份研究根据夫妻双方的婚姻质量和离婚倾向将夫妻进行分类,其中凑合型(婚姻质量和离婚倾向得分均略低于平均分)占比最高,达到了33.5%[6]。也就是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夫妻都像表情包中说的那样,“凑合过呗,还能离咋滴”。

怎么回事,异床异梦的室友难道就是中年夫妻的宿命吗?

不是室友,而是同事

有时候,中年夫妻缺乏浪漫,其实是现实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就拿上面说的那些看似违和的情境为例,往往只需要加一个孩子,这个情节似乎就变得无比合理。也就是说,中年夫妻的生活重心早就不是自己了,而是孩子,抚养孩子成了中年夫妻共同的,也是最高的生活目标。

大量的研究显示,一旦有了孩子,养育孩子就成了家庭的重心,一切都是围绕着孩子转[7]。无论是购物、美食还是旅游,主要目的都是陪孩子,就算自己真的想要,也要自嘲一句“沾了孩子的光”。

就拿黄圣依来说,杨子在节目中爆料,由于需要照顾孩子,黄圣依的作息非常规律,每天雷打不动十点睡,早上早起照顾孩子,夫妻双方的作息完全错开了,夫妻之间的浪漫生活自然被牺牲了。

在共同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之间会建立起有别于浪漫关系的“同盟关系”,相互依赖,这种“有机团结”有利于维持夫妻关系的稳定。

具体地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生育孩子是夫妻双方共同进行的一项重要“投资”。尤其是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夫妻需要共同付出更多努力,有时候还需要丈夫主要负责赚钱,而妻子为了更好照顾孩子甚至会牺牲职业发展机会[8],这种合作模式使得双方深度绑定在一起[9]。

尤其是现代社会,养育的经济和精力投入都相当巨大,这种巨大的现实压力会使同盟双方的联系更加紧密[10],通力合作完成养育这一共同目标。

即使真的没感情了,为了能够给孩子一个更加稳定的家庭,很多夫妻也会选择先把孩子养大再说,这不就是职场上明明看不惯同事还要一起上班甚至团建的打工人嘛!

就算不生娃,tp钱包下载结婚也会使得双方成为经济共同体,由于资源集中,婚姻有时候也可以改善夫妻双方的财务状况[11]。毕竟,两个人搭伙过日子一般成本要比独居更低,也会为长远的未来做足经济上的规划,而经济不太宽裕的时候,幸福往往就是和钱联系在一起的[12]。

此外,婚姻对于就业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说“婚姻溢价”。中国学者的研究就发现,在婚男性的工资比非在婚男性高出6.8%,而这主要是由于妻子的非家务支持和帮助,包括提供信息、参与决策、帮助丈夫扩大社交网络等[13]。而更高的工资水平某些时候也可以反过来惠及其他家庭成员,例如提高妻子的幸福感[14]。

总的来说,中年夫妻与其说是室友,不如说是同事,甚至是“战友”,唯独不是夫妻,搞事业成了生活重心,在现实压力下,个人情感似乎也只得退居二线。

中年夫妻,真正的淡人

当然了,就算没有这些现实压力,中年夫妻也确实“折腾”不动了。

从生理的层面说,热恋时的兴奋愉悦,是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苯乙胺的分泌带来的。但在2-3年内,这种兴奋愉悦会随着耐受性的增高而逐渐消失。所以,一段时间后,爱情会从激情阶段转化伴侣阶段,从激情主导转变为安全感、关怀感和舒适感占主导地位[15]。

而且,中年人的激素水平也会下降。随着与衰老有关的激素和代谢变化,例如,男性的睾酮分泌逐年减少,带来最显著的感受便是:疲惫[16]。

而从心理的层面,中年人的心态也变化了不少。

一项发表在《普通心理学综述》的研究显示,影响中年人婚姻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是:工具性目标。中年人已经不那么在意自己的个人成长,也暂时不需要对方很多的陪伴,他们看重的无非就是:伴侣能不能够共同分担家务、一起管理家庭财务、承担抚养孩子等责任[17]。

2023年的一份质性研究也发现,年轻人更看重的是浪漫关系,而40岁以上的中年人几乎没有提到浪漫关系,相比之下提到的更多是子女、工作相关的关系,这也可以侧面印证,中年人对于浪漫或激情,确实有些“退烧”了[18]。

放弃了激情的中年人也会更加务实,一方面,他们把目光从亲密关系中转移到了整个家庭以及子女的发展,另一方面,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也多了些细水长流的平淡感,很多人都认为,配偶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并且这类夫妻往往也有更高的幸福感[19]。

如果真的很不幸,碰到了个糟糕的伴侣,中年人可能也懒得折腾了,就这么将就过着吧。《欧洲心理学》一份研究就发现,相比于年轻人,中年人的完美主义倾向更低[20],对伴侣的容忍度自然也就更高一些。

一项发表在经济学顶级期刊《美国经济评论》的研究同样也发现,中年人的风险厌恶往往更高,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在婚姻中,即使他们对伴侣心存不满,也不愿意冒险找新的伴侣[21]。

对于年轻人而言,结束一段亲密关系为的是“下一个更好,下一个更乖”,而对于饱受了岁月捶打的中年人,考虑离婚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说不定下一个还不如现在这个呢”!

从这个角度看,当代中年人才是真正的淡人,没有那种世俗的欲望:“好的,随便,都可以,就这样吧。”

只不过,感情可以忍,身体却骗不了人,大量研究显示,长期处于低质量的婚姻中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多种伤害[22],甚至会导致提前衰老[23]。

或许在某一个晚上,结婚多年的人也会猛然回忆起自己的“支棱”岁月,相较于往日的情与爱,思考一下自己还能不能安稳地退休才是中年人的正经事。

参考文献

[1]方晓义, 陈子源, 闫锦, 马姗杉, 童薇, 王玥宁. (2021). 消极互动是中年夫妻关系危机重要原因. 中国妇女报.

[2]Kurdek, L. A. (1999). The nature and predictors of the trajectory of change in marital quality for husbands and wives over the first 10 years of marria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5), 1283–1296.

[3]Strohm, C. Q., Seltzer, J. A., Cochran, S. D., & Mays, V. M. (2009). \"Living Apart Together\" relation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s. Demographic research, 21, 177–214.

[4]Twenge, J. M., Sherman, R. A., & Wells, B. E. (2017). Declines in sexual frequency among American adults, 1989-2014.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6(8), 2389–2401.

[5]Obradovic, Josip & Cudina Obradovic, Mira. (2021). Marital Partners' Traits,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 Marriage, and Marriage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Love in Marriage. DRUSTVENA ISTRAZIVANJA, 30(1)

[6]张锦涛. (2009). 父母婚姻、自我分化与城市夫妻婚姻质量、稳定的关系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7]Gauthier, A.H., de Jong, P.W. (2021). Costly children: the motivations for parental investment in children in a low fertility context. Genus 77, 6.

[8]Bao L and Wang G (2022) “I am willing to do both well”: Chinese academic mothers facing tension in family and career. Front. Psychol. 13:973110.

[9]Xu, K.Q. (2022). Children and marital dissolu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earch, 39, 33–255

[10]De Dreu, C. K. W., Gross, J., Fariña, A., & Ma, Y. (2020). Group cooperation, carrying-capacity stress, and intergroup conflict.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4(9), 760-776.

[11]DeMaris, A., & Oates, G. (2022). The trajector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 partial explanation of the marriage advantag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43(6), 1650–1668.

[12]Kahneman, D., & Deaton, A. (2010). High income improves evaluation of life but not emotional well-be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7(38), 16489–16493.

[13]王智波,李长洪等. 好男人都结婚了吗?——探究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的形成机制. 经济学, 2016(03), 917-940.

[14]Sohn, K. (2016). The role of spousal income in the Wife’s happines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26(3), 1007-1024.

[15]Diamond, L. M. (2004).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Distinctions Between Romantic Love and Sexual Desir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3), 116–119.

[16]Pataky, M. W., Young, W. F., & Nair, K. S. (2021). Hormonal and Metabolic Changes of Ag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96(3), 788–814.

[17]Li, T., & Fung, H. H. (2011). The dynamic goal theory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5(3), 246–254.

[18]Koen, V., Chigeza, S., & Wissing, M. P. (2023). Relational importance in early and middle adulthood age groups in South Africa.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Africa, 33(1), 1–9.

[19]Grover, S., Helliwell, J.F. How’s Life at Home? New Evidence on Marriage and the Set Point for Happiness. J Happiness Stud 20, 373–390 (2019).

[20]Daniilidou A. (2023).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and Self-Compassion in Adults: The Effect of Age. 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4), 371–386.

[21]Dohmen, Thomas; Falk, Armin; Huffman, David; Sunde, Uwe (2010). Are Risk Aversion and Impatience Related to Cognitive Abi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0(3), 1238–1260.

[22]Daniel N. Hawkins, Alan Booth, Unhappily Ever After: Effects of Long-Term, Low-Quality Marriages on Well-Being, Social Forces, Volume 84, Issue 1, September 2005, Pages 451–471,

[23]Bourassa, K. J., Caspi, A., Harrington, H., Houts, R., Poulton, R., Ramrakha, S., & Moffitt, T. E. (2020).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lower relationship quality are associated with faster biological ag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35(8), 1127–1139.

作者:贾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