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在自缢之前,于紫禁城的宫墙间怒吼道:“内外的文武大臣们,都是你们把我给耽误了,全怪你们!”这绝望的控诉,不只是一个帝王生命的终结,更是一个王朝走向覆灭发出的悲叹。不过,历史的真相常常要比这一声怒吼复杂得多。在明朝灭亡这出历史大戏里,君臣之间的责任该怎么去划分?忠奸之间的界限又要怎样去确定呢?
明末有四大罪臣,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那段历史的复杂与矛盾之处。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魏藻德,这四个人在历史上被烙下了“卖国贼”这样的坏名声。不过,要是仔细探究一下他们做事的动机,我们也许就能发现,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人性是很复杂的。
祖大寿是名将祖逖的后人,TokenPocket官网按说应该传承祖逖“闻鸡起舞”的爱国精神。可袁崇焕入狱之后,他畏罪跑了,后来经同僚劝说又回来了。他这种摇摆的态度,就说明他心里很矛盾。到最后他投降了大清,是不是真像皇太极说的那样,第一次诈降是为了忠于君主,第二次投降是为了家人呢?在国家利益和家族安危之间做选择那么难,这正反映出乱世里个人的无奈和挣扎。
洪承畴的故事还多了一抹悲情。“洪母骂子”这个典故很多人都知道,老母亲拿着拐杖打背叛朝廷的儿子,大骂他是“对国家不忠不孝的畜生”。这位老母亲大义凛然,和洪承畴为了保全家人就投降的行为对比很鲜明。不过,我们也得问问,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个人对家庭的责任是不是能高过对国家的忠诚呢?这个问题,就算到了现在,也值得我们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