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文坛大家苏东坡被贬黄州。
不但牵连一家老小,许多挚友也因此流放他乡。
其中所受责罚最重,被贬最远的便是王巩。
王巩,字定国,号清虚居士,虽官位不高但与苏轼乃莫逆之交,此番被贬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县)与开封相隔千里,光是路程就要花费半年之久。
岭南天气潮湿,环境恶劣,苏东坡愧对老友,心中更是无地自容。
五年后,故人重逢,宴席上苏轼不禁长叹,对着王巩的妾侍问道:
“岭南应是不好?”
原本是想打听老友近年来的遭遇,可不料对方一番话,却令苏轼大为感动,当场便赋诗一首。
那么,这名小妾究竟说了什么,竟然能让半生沧桑的苏轼赞赏有加呢?
01才子苏东坡
嘉祐二年,苏轼首次参加朝廷科举便声名大噪,北宋的文坛大家欧阳修更是对他的文章推崇备至。
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初见苏轼的文章,对答如流文笔新颖,还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能给他第二的名次。
待名单揭晓,这才让众人恍然大悟,欧阳修更是赞他:
“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而苏家三代才子的美名也传遍天下,《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就是指苏轼的父亲苏洵,而苏轼的弟弟苏辙同样是“秀杰之才”。
彼时苏轼春风得意,少年鲜衣怒马,正欲在朝廷中施展抱负之际,不料家中突遭变故,原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逝,三人不得不立刻返回家中。
古人重孝道,双亲去世需守孝三年,而当三年已过,苏轼再返朝堂之际,却又赶上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熙宁年间,为缓解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大力推举改革,方田均税减轻农民负担,颁布青苗法保障农业生产等。
一时间朝堂内外争议不断,各党派纷纷上书陈情,绝大部分人是对变法持反对意见。
如今来看,王安石变法虽说初衷是为国为民,但其中有些举措未免操之过急,引起了旧党的不满。
而欧阳修身为翰林学士对王安石的变法并不认同,作为欧阳修亲手提拔上来的苏轼也是对变法存在意见。
但当时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权倾朝野,许多与其意见相左的官员纷纷离京。
短短三年时间,整个朝廷却以不是苏轼当年见到的模样了,就连当年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欧阳修也被贬蔡州(今河南汝南)。
尽管反对者已经是人人自危,悲叹于时局之际,苏轼却上书皇帝,直言新法的诸多弊病。
王安石得知大怒,最后,
刚回朝堂没多久的苏轼就被贬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从此也开始了他漂泊而又惊才绝艳的一生。
熙宁十年,苏轼又被调往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又任湖州知州。
在被贬期间,苏轼在当地革新除弊,因法便民,政绩卓越,就连皇上也开始缓和对苏轼的态度,认为他的确是个有才能的人。
而就在苏轼上任湖州知州没多久,他就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所谓“谢表”就是官员初到任或者是升迁、接受赏赐给皇帝所写的文章,用以歌功颂德,感谢皇恩。
原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的文人才气难以自抑,又因被贬而心中郁结,于是在文章中写道。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而这些包含个人情绪的话语,也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了把柄。
当时的新党说苏轼是
“愚弄朝,妄自尊大”
,这是对皇上的不忠,如此大的一顶帽子扣下来,朝廷内许多人也见风使舵,纷纷弹劾苏轼。
于是,仅在湖州上任三个月后,苏轼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押往京师。
因为御史台种植着许多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而这也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当时新党一心要治罪苏轼死罪,用来立威,而欣赏苏轼的人也有很多,他们纷纷上书力保苏轼性命。
那时王安石已经退休,不再主持变法,在得知苏轼被捕后,这位曾经的对手也不免惺惺相惜,作为文人,王安石是欣赏苏轼的,无奈阵营不同,于是他也亲自上书说道。
“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哪里有在圣明的世道,还杀有才人的道理呢?”
这就要追溯到北宋政权建立初期,那时,宋太祖为笼络贤能志士特意下令,不杀士大夫。
王夫之的《宋论》中记载的太祖有三戒,其中一戒就是“不杀士大夫”。
王安石都发话了,加之有先祖遗训,最后苏轼的命算是保下了。
但死罪以免活罪难逃,苏轼再次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更加远离朝堂。
02“岭南应是不好?”
被贬黄州后,那些受到牵连的朋友也接连被贬,其中被贬最远,责罚最重的就是王巩。
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不但精通绘画,文采也是一绝,在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两人便经常游览山水,吹笛饮酒,潇洒自得。
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御史舒亶立刻上奏皇帝。
“苏与王巩往还,漏泄禁中语,阴同货赂,密与宴游。”
意思是“苏轼与王巩经常有书信来往,泄露了皇帝您与亲信所说的话,他们私下利用财物行贿,并且秘密宴会玩乐。”用词可谓十常险毒。
于是时任秘书省正字的王巩被贬到宾州(今广西宾阳)去监督盐酒税。
那时的宾州气候潮湿,位置偏僻,是荒凉之地,此番连累好友被贬,苏轼心中也是十分愧疚。
王巩到了宾州后,两人仍经常有书信来往,苏轼心有愧意,但王巩却毫不在意,反而调侃自己精通道家的养生之法,即便在这偏僻之地仍然修行不断,身体是无碍的.
而苏轼又怎么能听不出王巩是在宽慰自己,只能在文中附和王巩,
“听说广西出的朱砂很好,如果不费力的话还是弄一些吧。”
足见两人关系的深厚。
元丰六年,苏轼为王巩的诗集作序,其中说:
“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
意指佩服王巩不仅仅因为他的文采,更因为他乐观豁达的品格。
于是,两人相隔千山万水,却仍以信件往来,交情不减,情谊不灭。
转眼间数年已过,元丰六年,身在宾州的王巩奉旨北归,结束了背井离乡的痛苦。
其实王巩文采虽好,但官职并不高,被贬前任秘书省正字,说到底就是一个编辑的工作。
此番回朝自然是件喜事,得知此事的苏轼也是为好友感到高兴,亲手写下《喜王巩承事北归》一诗,用来表达激动之情。
而王巩同样没有忘记这位挚友,为庆祝北归,王巩摆宴邀请苏轼一叙。
古代官员被贬,其境遇是非常惨淡的,虽说许多文人诗词中不乏胸襟豁达,怡然自得情绪,但其实谁又不想能够在朝中做出一番伟业呢。
另外,与如今便捷的交通不同,TokenPocket官网在古代,从京都到宾州这种偏远之地,其路程是非常辛苦的,许多被贬之人还未到终点,便在路上撒手人寰了。
与苏轼起名的黄庭坚被贬宜州(广西宜山县),最后客死他乡年仅五十一岁。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又贬柳州(今广西中部),最终死于柳州,享年47岁。
所以,苏轼十分担心王巩的近况,而当他急忙受邀而来,刚见到王巩时,便不由得心生疑惑。
只见王巩虽被贬他乡,却神采奕奕,不但没有被贬之人那种抑郁与沧桑,反而精神焕发,整个人看着都年轻了几岁
。
不但容貌如常,就连性格更是豁达开朗,丝毫没有被贬之人的落寞。
看着面前的王巩,莫说是被贬,就算是升官也就如此了吧。苏轼不免心中暗想。
“定国坐坡累谪宾州,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尤为坡所折服。”
虽说王巩年轻,况且平日就是豁达之人,但也不至于被贬多年反而更加精神了。
似乎看出了苏轼心中所想,王巩哈哈大笑,也不解释,只是拍手唤出一女子,为苏轼献歌一曲。
眼见来人身材婀娜,容貌清秀,怀抱一琵琶,声音甜美轻灵。
此人苏轼见过,是当年王巩府上的一名歌女,名叫柔奴。
一曲罢了,苏轼更加疑惑,要说在这偏僻之地,王巩作为男子容光焕发还能理解,那为何面前的姑娘也是面容红润,声音更胜往昔呢?
难不成这宾州烟瘴之地的水土,真的有养人的功效?
但既然故友一切安好,苏轼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二人饮酒作诗,仿佛回到了曾经的徐州。
酒意渐浓,苏轼还是想起被贬的经过,自己受罚还则罢了,还连累了朋友,实在是心中有愧。
于是,借着席间休息,苏轼便试探地问了柔奴姑娘一个问题。
“岭南应是不好?”
苏轼原意是想打听一下王巩被贬的生活,这岭南自古是穷山恶水之地,如果直接询问王巩,不但会伤及老友的颜面,王巩为了让苏轼宽心,更是会掩盖真相,只会说自己过得很好。
就在席上众人等待柔奴姑娘回答时,只见女子莞尔一笑,说出了八个让苏轼这位文坛大家都不由赞叹的八个字。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在座众人无不惊叹,一名女子在如此艰苦之地,仍能说出这番豁达的言论,着实不易。
而看着柔奴与王巩两人,苏轼也终于明白了,哪里是宾州不苦,只是二人情投意合,那彼此就是最大的依靠,即使身处恶地,也便不觉得苦了。
只要心上人在身边,心就有了归处。
好一个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也是被柔奴姑娘的情谊感动,当即做《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一阕: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既赞颂柔奴姑娘的随缘自适,也钦佩二人感情的忠贞,从此,这篇词作也成了千古名篇。
03生同衾死同椁
其实,此心安处是吾乡并非柔奴姑娘首创,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种桃杏》一诗中就曾言。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不过虽不是原创,却仍能表达出柔奴对王巩的爱慕之情。
曹绣君的清代小说古今情海中更是将二人的一段佳话收录其中,成为郎才女貌,忠贞爱情的典范。
可事实上,宇文柔奴姑娘可不单单是美丽的“花瓶”,她不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是精通医术,
在岭南时,为无数百姓治病疗伤,被誉为“女神医”。
那时北宋都城与岭南相距千里,但一代绝色佳人却会行医施药,就连京城人士也早有耳闻。
在古代,女人从医是件很稀罕的事。
而这与柔奴姑娘的身世有着莫大关联,宇文柔奴的父亲本是一位御医,却被奸人所害最后惨死狱中。
而母亲也是悲痛欲绝,急火攻心下病倒在床,不久便撒手人寰。
可怜幼小的柔娘,面对着双亲的离去,心中更是无比悲痛。
然而,更惨的还在后面,她的亲叔叔为了点银钱,
竟要将她卖到城中的“行院”。
所谓“行院”,就是古代妓女与优伶所住之地,但是不同于市井中的妓院,行院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卖艺不卖身”。
来到行院的柔娘为了生计只能每日学习音律舞蹈,本就容貌脱俗,加上其天资聪颖。
很快,十几岁的柔娘就已艳名远播,名动京城了。
但哪个清白女子又希望一辈子待在这烟花之地呢,一次,一位姐妹病了,柔娘便陪同她去寻陈太医医治。
而这陈太医竟是父亲往年的故友,自从宇文家出事后,陈太医也多次寻找柔娘下落,可仍是一无所获。
如今遇到故人之女,陈太医便差人打点了行院,将柔娘赎了出来。
从此。柔娘就留在了陈太医的医馆中,父亲本就是御医,家学渊源加上柔娘聪慧好学,一来二去便也能独自诊治患者了。
也正是在这里,柔娘遇到了同在朝堂的王巩,少年英气勃发,又兼具才学,就连苏轼也对其文采大为欣赏,称其:
“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志与得道行者无异。”
于是,少女对王巩一见倾心,但无奈王巩早有家世,而如今自己身份卑微,终究是与他有缘无分。
于是,柔娘便入王府,成了王巩的一名歌女。
当王巩被贬时,府中所有的歌女都四散而逃,只有柔娘忠贞不改,始终陪伴在王巩身边,终身无名无分。
翻开历史,如同王巩与媚娘般的爱情故事多如繁星,他们见证着封建王朝的兴衰,用最大的努力去守护面前的幸福。
古时的爱情太难了,皇权在上,党派纷争,生在贵族婚姻大事就已经沦为家族筹码,一辈子与爱情再难瓜葛。
古时的爱情太苦了,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这山高水远的路途一走,两人便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见。
古时的爱情也太美了,诗中有山河,词中作日月,他们的爱情无关物质,哪怕白粥野菜也可度日,他们的爱情无关生死,碧落黄泉也愿生死相随。
生同衾死同椁不仅是诗中的一句空话,而是真实发生的感人故事。
我们经常说“
机场比婚礼殿堂见证了更多真挚的亲吻,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了更多真诚的祷告”。
也许只有分离与苦难,才会让每一段爱情更加刻骨而忠贞。
参考文献
《宋史》·列传第九十七
《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
《古今情海》
王巩王安石宾州柔奴苏轼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