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的胡女士(化名)年轻的时候肠胃功能就不好,在父亲因为胃癌离世后才去做了一次胃肠镜。一查就发现胃窦有一处2厘米的病变隆起灶,医生怀疑是早期胃癌。
听闻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主任医师是“内镜高手”,经验丰富,胡女士就从外地来杭求医。潘文胜经过细致的检查评估,为她做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这是一种通过内窥镜,将位于黏膜层的病变组织完整地切除的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风险小,对操作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要求极高。
一个多小时的手术很顺利,进一步病理检查,也证实了是早期胃癌。术后评估,胡女士已经达到了治愈性切除,她非常感激潘文胜,不仅手术是微创的,恢复很快,出院后定期复查胃镜就行了。
潘文胜主任在为患者检查
出于信任,术后复查时,胡女士又带着14岁的儿子明明(化名)来做胃镜。“孩子在备考,压力太大偶尔出现胃痛,我有点担心,我爸胃癌,我也胃癌,我儿子会不会也有问题啊?”
在胡女士的恳求下,潘文胜也给明明做了胃镜。结果,真的发现孩子的胃窦大弯处有个1-2厘米的中央凹陷病灶。一般的医生看到可能就认为是普通炎症,但是潘文胜敏锐地发现肿物的细微差别,“考虑这黏膜层的早期胃癌,我当即就对病变进行了活检,tp钱包病理送检后,证实了这是早期胃癌,并进行了胃镜下微创手术。”
胡女士感到幸运,病变还处于早早期,手术后孩子就恢复了健康,也不用放化疗,生活和学业完全不受影响。但是,她也有些疑惑,才十几岁的孩子,也没有出现任何症状,怎么也会得胃癌?是遗传导致的吗?
潘文胜表示,胡女士儿子的情况只是个例,不能说明胃癌是遗传性疾病,大部分胃癌患者依然是散发病例。“临床上确实有一个家族中有多个胃癌或者其他消化道肿瘤病例聚集情况,但这究竟是遗传,还是由于共同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引起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定论。”
潘文胜说,胃癌成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多方因素。有家族史是胃癌的一个高危因素,对比普通人而言,有家族史的人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要高,也是胃癌早筛的重点人群,平时更要重点关注胃部健康。
胃癌早期几乎没什么症状,等到出现不适大多是晚期,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有极大影响。潘文胜提醒,建议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者患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高危人群,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非高危人群建议45岁以上就要开始做胃镜,如果没有基础胃病的,可以每3~5年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