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注定》,第四段故事。
湖南打工仔小辉,在服装厂串岗聊天,害得同事割伤手。
为了躲避赔偿,他拿着刚发的工资,辗转多地。
在东莞夜总会当服务员,短暂爱上一位坐台小姐。
经老乡介绍,入职一家电子厂。
老板给他画大饼:
“欢迎加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好好干,优秀员工公司招待宝岛行,还可以参观公司总部哦。”
小辉被父母催寄工资,被教育别乱花钱,又被割伤手的同事上门来寻仇。
双重压力之下,他捡起地上的铁棍,却不知该砸向谁。
回到工厂宿舍,目光呆滞。
突然,他把铁棍放到床上,径直爬到阳台,一跃而下。
重重落地声,瞬间消失。
画外还响着车间飘来的噪音。
同一个频率,不曾变换。
这段故事的灵感来自“深圳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
贾樟柯这样讲:
“来自家庭的暴力是最暴力的。我曾经看到过的一个真实细节:
有一年,深圳一个工人要跳楼,因为他真的受不了一到发工资那天妈妈就给他打电话,催他把钱寄回去。他连支配自己的收入都有负疚感。
他不能因为喜欢苹果手机就买一个苹果手机,因为妈妈告诉他不能乱花钱,要帮他把钱攒起来。最后,他宁愿用跳楼来了结。”
11年后,贾樟柯的故事与《十三邀》产生联结。
优绩主义、精英主义暴政、县中的孩子、全球化…
思考与讨论再掀起一波涟漪。
「十三邀 第八季」
2024.7.17
灌木与乔木
富士康发生十三连跳事件后。
林小英和团队来到深圳观澜、龙华两个厂区,调研工人的在职培训与教育发展状况。
十几万工人,平均年龄23岁。
大部分人来自中西部县域农村,拥有高中、中专文凭。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工厂工人流动率竟达到100%。
林小英向工人提出三个问题。
你来自哪里?你未来想干什么去?你会一辈子在富士康吗?
除了一位主管,其他人都说:
“我将来是要回到我们县里面去的。”
故乡,是大多数人的退路。
询问完,林小英送给每位工人一副耳机。
然而,工人表现得卑微、拘谨。
他们卑微地对待这一份礼物。
这深深触动林小英:
“说起来也挺难受的,20多年的人生中,什么时候被厚待过?
他们参与了全球化,实际上被彻彻底底地排除在全球化之外。他们只是全球化的工具而已,从来就是注定要离场的。”
林小英也是来自中西部县域。
从小生活在天地之间,她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叛逆与清醒。
无法就近读书,她和村里的孩子就违规上学。
语文老师偏心,同一份作业,别人是优秀,自己是重做。
她内心不服,非但不重做,反在老师批注旁边写两个大字:
“胡说。”
许知远惊叹林小英的勇敢与大胆。
她自己却很淡定。
“我不觉得勇敢,我就觉得他是胡说嘛。老师你看作业又不认真。随随便便把一个学生的努力就这么形同儿戏。”
孤峰突起的个性,令林小英发现自己与大多数人推崇的模范样本不一致。
她有太多太多的反问:
我就喜欢一个人待着,为什么要跟那么多人合伙呢?
你可以说我情商不高,但我情商我什么要高呢?
人们总是说要去别的地方看一看,康德一辈子没走出那个镇不也挺好吗?
为什么一定要用某种单一的价值来调动所有人?
是啊。
人生在世,各色人等,都有存活的理由。
凭什么用单一标准来规范所有?
人人都变成样板房,那还有什么意义!
林小英用“灌木与乔木”来比喻“尊重个体”的重要性。
书上讲,灌木是低矮的木本植物,乔木是树身高大的木本植物。
但,她在山中看到另一番景象。
映山红长得一棵树那般高,炸裂式地开放,跳出了灌木的条条框框。
“有些东西就按照自己的心性来就好了。我要感谢这些不知名的植物。
它们寂静无语,没去过北京,没去过我去过的地方,他们寂静不言,也在努力地争取这个空间,它又怕什么呢?”
哪怕跟别人不一样,也无需害怕、归附、顺从。
每个人都配在这个世界上活着,都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精英的傲慢
迈克尔·桑德尔,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社群主义代表人物。
他以哈佛大学公开课《正义》闻名于世,曾到访内地多所高校。
注:社群主义,80年代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强调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这种信念来源于认为自我、社会认同、人格等概念都是由社群建构的,与个人主义的观点有很大分歧。
2013年,他以“17岁少年卖肾换苹果手机”引发在场学生的激烈辩论。
一位学经济学的学生,认为没问题:
“每个成人都是唯利的,他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清楚知道失去一个肾的后果,我们应该给他这个冒险的机会。”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
“将器官卖给别人,也许自己觉得没有问题,我觉得这是对人、生命的不尊重。”
这场辩论,没有孰对孰错,也没有输赢之说。
它的作用是,在充满敬意的聆听之,引发思考和说服。
迈克尔·桑德尔与许知远谈论的话题,很广很泛。
从优绩主义、精英暴政、川普上位、极端思潮,谈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
这场东西对话,令许知远无处遁形。
底气不足的自我怀疑,毫无反击并构陷自己的反问。
交谈一番,许知远如六耳猕猴现原形。
当然,换做其他人,都会被对方的阵势与地位震慑到。
提到优绩主义,迈克尔·桑德尔大肆批评。
“处于上层的成功者,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成功是自己努力、能力的体现,理应享有市场带来的丰厚回报。
这种思考成功的方式,暗示着那些挣扎在底层的人的命运也是他们应得的。这产生了一种成王败寇的傲慢,失败者是耻辱的,这就是精英暴政。”
注:优绩主义是,个人的地位、成功、金钱可忠实呈现他的能力,个人地位、成功、金钱来决定其社会评价。
本来,许知远想以“理想化”来质疑迈克尔·桑德尔的理论缺陷。
迈克尔·桑德尔反问道:“你这么想的?”
许知远立马退缩:“我不知道。”
对方一反问,结果自己先怂了。
与哲学家谈论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有点寻医问药的意思。
迈克尔·桑德尔以“给年迈独居祖父母买机器人陪伴,接受不接受”来开启讨论。
其中,tp钱包下载他是攻击的一方,许知远则是防守的一方。
许知远说:“我会欢迎,有一点困扰,但接受。”
迈克尔·桑德尔疑惑:“困扰什么?”
许知远说:“可能是新事物,需要去了解。这又回到虚拟与现实的问题。”
迈克尔·桑德尔追问:“如果你的祖母分不清虚拟与现实,这还困扰你吗?”
许知远思考了一会儿,往自己熟悉的书本读书领域拉:“这个玩具对她来说就是朋友,就像书本一样。”
这个回答,似乎答非所问。
下图:《西部世界》S1E1
几番过招,迈克尔·桑德尔又假设“已去世的亲人在虚拟永生,你愿意和虚拟祖母聊天吗?”话题。
许知远回答:“我不…真不知道。我会的。就像在书架上看到各种不同的书。”
他的回答,又回到了书。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起白云大妈。
我真想跳进去,朝着对许知远喊:“别唠文学方面的了。”
下图:《西部世界》
饶有趣的是,临近结束,许知远对着镜头回味。
“我好好去读哲学书的冲动。”
他认知自己的无力交锋,但也享受着被追问的时刻。
尽管,有点狼狈。
现实的残酷与诗意
与陈年喜对谈,是《十三邀第八季》里最电影化的一期。
以至于,许知远是否出镜,对节目没啥影响。
它在荒凉山河间,记录一位矿工诗人的不甘与习惯,捕捉现实生活残酷与诗意。
高中毕业后,陈年喜一脸迷茫。
理想不明朗,找不到事干。
对外面一无所知,却没有勇气闯荡,空有一肚子闷气与不甘心。
那是个生闷气的时代,好多人都在生闷气。
生闷气不是绝望,里面包含着希望、不服气,比如冬天土地里的草芽、虫子,就在生闷气。
陈年喜热爱文学。
不过,他明白,短时间靠文学逆天改命,几乎不可能。
文学之路走不成,那就希望自己变成《人生》里的高加林。
碰到一位城里姑娘,靠婚姻走出农村。
遗憾的是,婚姻这个跳板也没成功。
幻想破灭,他最后找了同村姑娘,结婚、盖房、生活。
上图:《人生》1984年,吴天明执导
现实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在现实面前,活着是首要的。
说到现实,陈年喜把“残酷”二字强调了两遍。
种田养蘑菇多年,却身无分文。
孩子的奶粉钱接济不上,老婆的身体也不是太好。
听闻大多数同辈去华山以东的潼关、灵宝、三门峡打工,或许有发家致富的可能。
1999年,他决定去矿山。
开启了“十年在不毛荒野,十年在千米地下与城乡”的生活。
2020年前,陈年喜内心还有很多想法。
他幻想出国打工,在矿山爆破3年,就能搏出100万。
只怪造化弄人,查出尘肺病。
人间荒烟蔓草,身体积满尘埃。
从心有不甘到慢慢接受,他只能无奈对现实投降。
《十三邀》的镜头里,记录着陈年喜现在的生活。
游走于县城,路过街头婚礼,如同出没于贾樟柯电影的角色。
钻进出租房,躲在货架边,被挤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陈年喜写一手好字。
墙上挂着他的书法字画《君子不器》。
他的文字报道被放进相框,变成一种荣誉。
书架上陈列的书,形形色色。
《杜甫诗集》《杜甫传》《晚熟的人》《城门开》《永隔一江水》《我们这一代》《秋风饥饿》 《晒晒黄沙梁的太阳》…
甚至,六味地黄丸、人参茎叶总皂苷片和《中国作家杂志》放在一起。
《十三邀》的镜头里,描绘着他身边的死亡。
地下5000米,厚厚的鲜血令他无处放脚。
“可能平时没有死亡出现,你还没有这种恐惧,但真正见到这个场景,你没有任何一点把握。你能不能下班,下班的状态是不是和他一样。操作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说一句话,大家好像很忌讳说话。
这样场景,在16年中,见过太多了,见过太多了。这个阴影是多少年都忘不掉的,一直刻在心里面,挥之不去,一生都挥之不去。”
田家三兄弟,荒冢一堆草没了。
他不禁地忧叹:
“比我优秀、年轻得多的人,都死掉了。”
陈年喜在《炸裂志》里叹人生:
人这一辈子像风一样飘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自己都不清楚人说来就来了说走就走了容纳你的只有一片巴掌大的村庄记得你的是几棵老树几头牲口人是人间的另一种庄稼,辈子陷在土地和荒草里,开几朵花结几穗将得看天意和运气人是给人间送温暖的有时候人自己都是凉的
夕阳,老树,昏鸦。
在昔日去长安赶考的必经之路,他触景生情。
都说人生如梦。
陈年喜的梦,做到快五更了。
天快亮了,梦要醒了。
我们需要思考
《奇葩说》停播消失,《十三邀》却已经拍到第八季。
在恋综、真人秀、选秀等娱乐至死的快餐文化冲击之下,还幸存一部这样充满思考与讨论的节目,实在不易。
你喜欢或者反感许知远,无所谓。
你认同或者不认同它的观点,更不要紧。
一切偏见、厌恶、反感,统统变得虚无。
批评与谩骂,也变成一种赞美。
5000人评价,豆瓣评分9.5
它所捕捉的观点与人文关怀,弥足珍贵。
它传达的观点,只是提供给你一个思考认识的片刻。
既然如此,我们还能苛求什么呢?
它是一份精神食粮,也是一座与时代沉浮的思想浮岛。
我深深赞同一句评语:
“我可以不看,但他不能不拍。当下环境,许知远愿意拍,平台愿意播,还有人在给这个时代做注脚做记录,已是功德无量。”
参考文章:
1、《炸裂志》陈年喜
2、《贾樟柯:一个可能伟大的中国导演 (中国故事)》
3、林小英:县域教育何以成为一个话题?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