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施行!买房人感叹:房贷真的降了很多!有人两套房省下4万多元利息

今天开始施行!买房人感叹:房贷真的降了很多!有人两套房省下4万多元利息

  每经记者 刘颂辉    每经编辑 何小桃 陈梦妤    

深圳某项目营销中心 每日经济新闻资料图深圳某项目营销中心 每日经济新闻资料图

  “早上刷银行App发现房贷利率调了,房贷真降了,我的利息少了4万多元!”

  11月1日,在上海静安区工作的王女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这几天一直盯着自己的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情况,两套房子的房贷利率都下调到了3.9%,算下来每月月供可以少还260多元。

  此前一天,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六大银行发布公告,自11月1日起,对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实行新的定价机制。

  这意味着,央行在一个月前发布的完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要求,正式落地实行。

  “终于迎来房贷利率下调”

  据王女士介绍,自己于2016年和2022年在长沙和上海分别购置了住房,此前的房贷利率是4.055%(LPR-14.5个基点)和4.55%(LPR+35个基点)。房贷利率调整后,两套住房都降低到了3.9%,“是银行自动改的,不用自己申请”。

  她向每经记者提供的房贷截图显示,其中一套住房的贷款本金为66.81万元,等额本息还款期数还有264期,调整前每月月供是3827.35元,利息总额34.23万元;调整后月供减少为3773.59元,利息总额为32.81万元,共减少1.42万元。

  另一套住房的贷款本金34.7万元,等额本金还款期数还有338期,调整前每月月供是2342.34元,利息总额22.3万元;调整后月供减少为2154.38元,利息总额19.12万元,共减少3.18万元。

  “当年上海的政策是‘认房不认贷’,房子按照二套房执行利率买的。”其感叹道,这次终于迎来房贷利率下调了。

  此次六大银行的公告,对满足哪些条件可以申请调整、重定价周期如何设置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存量房贷利率加点值高于上季度全国新发放房贷利率平均加点值加30个基点时,客户可申请调整利率加点值。重新约定的加点值不低于上季度全国新发放房贷利率平均加点值加30个基点,且不低于重新约定时所在城市房贷利率加点下限(如有),具体加点值根据市场供求、客户资信情况、贷款担保变化等因素确定。

  此外,存量房贷客户可申请调整重定价周期,选择按3个月、按6个月、按12个月重定价。

  存量房贷调整重定价周期后,原贷款合同每年1月1日重定价的,以调整后重定价周期确定的对应月份的1日为重定价日;以贷款发放日对月对日重定价的,以调整后重定价周期和贷款发放日期确定的对应日期为重定价日。贷款存续期内仅可调整一次重定价周期。

  据了解,其他商业银行近期也将陆续发布公告,明确新的个人房贷利率定价机制。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实行新的定价机制以后,央行将不再统一调整存量房贷利率。

  购房者有了自主调整权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tp钱包官网此举将有助于促进存量房贷合同和利率的灵活性,稳定存量房贷规模。同时,有助于持续增强市场信心,降低还贷成本,对释放购房需求等有着积极作用。

  10月25日,全国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借款人进行了批量调整,相关借款人陆续反映已接到贷款银行手机短信通知,表示房贷利率已调整成功,部分借款人调降幅度高达130个基点,购房者基本都已收到银行的短信通知。

  据央行初步统计,截至10月28日,21家全国性银行已完成批量调整,共计5366.7万笔、25.2万亿元人民币存量房贷利率完成下调,各地方法人银行也在10月31日完成批量调整。

  严跃进表示,此次各银行再次发政策,指的是倘若后续购房者还想进一步下调房贷利率,可以和银行自行协商洽谈。过去的房贷合同一签即30年,不存在调整合同一说,而现在可以进行调整。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购房的客单价高,如果没有按揭的扶持,有效客户非常少。近年来楼市持续下滑,居民不愿意申请贷款,因此无法支撑楼市发展。如今,贷款利率调整机制明确,贷款申请将常态化,这将有助于稳定利率预期,为贷款积极性修复创造条件,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也表示,这一机制的落地,将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自主权交给购房者。当新发放房贷利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行时,存量房贷借款人可与银行协商更高效地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从而降低还款压力,也有助于消除由于新发放房贷利率持续走低、买在高点的购房者的担忧,更好地促进购房需求释放。

  不过,“贷款存续期内仅可调整一次重定价周期”,若后续5年期以上LPR上调,选择较短重定价周期的购房者,其月供压力也可能会在更短时间内有所上升,因此购房者应慎重选择本次调整的重定价周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