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了,我们为何还要“致匠心”?

人工智能时代了,我们为何还要“致匠心”?

又是一年端午时,如今人们对端午的关注点大都放在“吃什么味的粽子”和“假期去哪儿玩”,端午节成了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节日”,佩香囊、挂雄黄袋等传统习俗早已被人淡忘。随着我们步入人工智能时代,“没落”与“过时”似乎已成为部分传统习俗、手工艺的代名词,随便搜索一个关键词,跳出来的联想都预示着传统手工艺的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当老传统与其背后所蕴含的匠心似乎都已被人们远远抛下时,我们不禁疑惑:这个时代还需要匠心吗?即将于6月23日上线的《毛铺和文化录》第三季第六期,毛铺特邀到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先生,与主持人陈铭一起,从匠人匠心出发,探索各个领域下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和而不同。

老手艺已落后?

要顺应时代创新发展!

据中国社科院发表的《中国传统手工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有86%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分布在农村,近六成传统手工从业者尚未找到继承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光宾就曾无奈地表示:“贵州当地年轻人好多都不愿意学。”

传统手工业“备受冷落”,为何?前不久,一位名叫马库斯的人工智能艺术家利用AI制作了一组精彩的“雕塑图片”,那些动物数字雕塑甚至比许多雕塑家亲手制作的还要细致和精彩,用事实说明了AI不仅可以做设计,在数字领域“大杀四方”,更会给传统手工业带来剧烈的冲击,工期长、产出低的手工业已“跟不上时代了”。

面临“生存危机”,传统手艺人该如何自救?“传统”一定意味着一成不变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先生深有感触。作为朱家制铜的第四代传人,他创造了“熔铜”工艺,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生机。不仅于此,还有许多老传统也都在数字化协助下不断创新发展,如老凤祥利用3D打印出金器模具,使制作工期大大缩短,有效解决了传统工艺效率低、量产难的问题。

“一定要创新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的前景。”两位嘉宾对新时代老手艺该如何生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作为各自行业内的代表性“匠人”,各自成长的经历中又闪烁着哪些精神火花?让我们一起去节目中探寻。

术到极致近于道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提及“大国工匠”、“工匠精神”,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就是那些经年累月坐在“冷板凳”上,埋头苦干的老手艺家形象。这样的刻板印象恰巧证明了人们对工匠缺乏了解、缺乏亲近感,tp钱包官网长此以往自然难以深层领悟匠心的内涵。柳冠中教授表示道:“我们要继承传统的精神,而不是传统的载体。”

高级技师孟剑锋对瑕疵零容忍,历经上百万次雕刻敲击,纯银丝巾果盘《和美》等国礼才惊艳问世;火箭“心脏焊接师”高凤林,只因“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30年如一日进行发动机喷管焊接......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工匠们布满茧子的双手积淀了历练与坚守,他们秉持了初心,呈递了匠心,是不断突破前行的“先驱者”。

时代命题有时代的诠释。柳冠中教授表示:“我们继承的匠心,不是只做工匠,而是理解工匠的精神。”朱炳仁先生亦说到:“工艺美术也好,艺术发展也好,一定要创新才有生命力和发展的前景。”鼓励人们不断探索、创新和改进,推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回答时代命题

展望工匠精神的未来发展

在新时代创新发展工匠精神其实并不是件易事:ChatGPT热潮大肆冲击影响了手工艺、设计等方向的人才;中国传统手艺文化反而在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发扬光大”;人们纷纷追捧国外的奢侈品,国内的手工艺品大多却“籍籍无名”......

纵观中国工业设计领域,新时代的工匠到底要创新什么、解决什么?

朱炳仁说:“我们不能永远只有一个故宫。”

柳冠中直言:“为天地立心,学往圣创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创新,才是专属于这个时代的解题思路。在未来,只有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保持竞争优势;才能屹立于世界顶尖,开创出中国的“顶奢”品牌。

未来发展一定还需要匠心,“工匠精神”是这个世界重要的和而不同精神,同样也彰显着毛铺酒一如既往的坚持。毛铺在传承中创新,利用科技提取技术,提取苦荞麦、葛根、枸杞子等五味草本精华入酒,赋予白酒健康内涵。

6月23日,《毛铺和文化录》第三季第六期节目即将上线,更多精彩观点尽在节目正片,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