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鄙视链

延迟满足鄙视链

【念念有余】

延迟满足,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而牺牲眼前那一点快乐。

余胜良

小朋友为了一块儿糖,可以倒地撒泼,到嘴就喜笑颜开。他们的满足来得快,来得直接和简单。成人不会为了一块儿糖闹腾。大人有更值得闹腾的目标,也更难以满足。

人们有一种隐而不宣的共同价值标准:需要隐忍才能带来的满足感,要大于即时满足感;需要努力获取的满足感,要大于轻松获得满足感。

隐忍自己,不为眼前牺牲长远利益,这符合我们的生存法则,农耕游牧比狩猎养活更多人,就是因为可以储存,人们不把粮食和牲畜吃完,为冬天或者灾害时节留足食物,就比没有储藏时的存活概率更高,抵抗风险能力更强。看着自己的食物不吃,一开始估计很难,有这种远见者,可能还会被瞧不起,但是很多年之后,他们的后代存活下来,这种习惯就根深蒂固写在基因中。

延迟满足,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而牺牲眼前那一点快乐,被认为是尊贵的品德。这其实是一笔投入和产出比的账,有储蓄可以让生活不窘迫,若干年后更富有,储蓄出来的财富被集中起来,可以在机会来临时抓得住,在灾难来临时能度过。

在这种惯性之下,我们建立了满足感的鄙视链条。越是难以达到的满足,越是位于前列,容易得到的满足,则会往后靠。

比如抖音给无数人带来快乐,就是成年人的糖,小孩子也能拿着手机不停的翻抖音,形形色色的信息投喂了各种各样的人。但是媒体和学者动辄就会骂一把,觉得抖音把闲余时间都占了,用满足人性弱点的计算方法来挑逗受众,不够高级。另一方面,公众甘心被投喂,因为抖音带来的快乐实在是太直接太容易了。

人们在感官世界上呈现追求新快奇之特性,观看抖音,tp钱包几十秒,几分钟就有一个心理高潮点儿,不复杂,容易懂,没有心理压力,不知不觉可能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而看一场电影就难多了,需要很多铺垫,人物多,伏笔多,场景多,高潮可能在后面十几分钟出现,观众已经忍耐不了。一些好的电影,给观者带来的感受和信息增量,会远远超过若干个几分钟的短视频,有些内容的确需要长篇累牍才能说清。

看电影现在都被当做一种很有品味的消遣了,电影被分作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因为在影院竞争不过后者,前者还有专门的影院,看艺术电影又被认为更有品味。其实更多是因为艺术电影门槛更高更难懂,需要更多时间琢磨才能带来满足感。

不看抖音要靠忍,不玩游戏也要靠忍,一切简单快乐的东西,如果不能立马得到就要忍。玩游戏也很容易获得满足感,玩得好还能赚钱,不过家长们大多还是害怕孩子玩游戏,玩游戏很难停下来,只用动鼠标,就让人紧张刺激。

谁要是会京剧,会吹个曲子出来,那就很高端了。相对而言,流行歌曲格调就显得有些低了。旅游本来是很闲散的消费行为,但是游山玩水也要舟车劳顿,需要花费点儿精力才能看到美景,从评价上已经比一人捧着一部手机要强很多。

社会评价上,总是会高看那些放长线钓大鱼的人,这需要意志坚定,也需要耐得住寂寞,有远见和胆识。人们鄙视那些太容易得到的满足感,阿Q很容易获得满足感,这种廉价的满足感让人觉得可悲。

线下的大于线上的;难以理解的大于容易理解的;需要长时间才能得到满足的,大于短时间就能得到满足的。这就是延迟满足的鄙视链。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在本专栏版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